Friday, April 7, 2023
皇帝的龍袍不能洗,時間長了,穿臭了怎麼辦?
中國最早的「私人訂製服裝」,估計就是皇帝的龍袍了。舊說龍為四靈之一,並以龍喻帝王。《廣雅》云:「龍,君也。」龍袍,即皇帝的朝服,不同朝代的龍袍顏色也不一樣。秦朝崇尚水德,所以龍袍是黑色的。劉邦自稱赤帝之子,是火德,所以龍袍是紅色的。自唐高祖李淵時期,朝廷規定臣民不得僭越黃色,從此明黃色成為了帝王的專用顏色。
皇帝是九五之尊,所以龍袍之上通常對應九、五兩數。清朝帝王的龍袍綉有九條金龍;前胸和後背各有一條正金龍,下裙前後各有兩條行金龍,左右兩肩分別有一條金龍,右面內襟裡面還有一條行金龍。這種情況下,無論是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,都是五條龍,恰好對應九五之數。
龍袍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,水浪之上綉著逼真的山石實物,俗稱「海水江涯」,寓意著綿延不斷、一統江河、萬世昇平,可見統治者對龍的崇拜程度是很深的。
龍袍算是古代服飾的巔峰了,製作非常考究,除了在形制上凸顯帝王的尊貴外,還在選材、印染以及繪畫造型上有著嚴格的規定,是集結了所有的精華所在。明朝《天工開物》有一段關於龍袍的製作過程的記載:
「凡上供龍袍,我朝局在蘇、杭。其花樓高一丈五尺,能手兩人扳提花本,織過數寸即換龍形。各房鬥合,不出一手。赭黃亦先染絲,工器原無殊異,但人工慎重與資本皆數十倍,以效忠敬之誼。其中節目微細,不可得而詳考雲。」由此可以看出,龍袍做工極為精細。
而清代的龍袍產地都是江南,熟知清代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,清代有一個專屬機構叫做「織造局」,這個機構是專門負責皇家龍袍製造的,當時在江寧(南京),杭州,蘇州,這三地都設置了專門的工廠,用本地特產的最為優質的材料,最上等的宮廷畫匠、最熟練的綉匠、金工共同打造一件龍袍。
龍袍的製作材料非常金貴,基本都使用金線綉、緝米珠、織金、妝花、孔雀羽、緙絲這些最昂貴珍貴的材料和技法,其中緙絲工藝相對複雜,工藝上稱為「連經斷緯」,有的龍袍上甚至綴了數十萬粒米珠、珊瑚珠,用孔雀羽、金線滿綉。據史載,製造這樣一件龍袍需要上百人足足幾年才能完成,成本很誇張。
這些華麗、金貴的材料,帶來的後果就是龍袍根本不能洗!龍袍上的金絲、米珠、孔雀羽等等,材質較脆,不能有任何拉扯,否則容易錯位,甚至破裂,影響整體美觀,還會被統治者認為不吉祥。所以,從其本身特質來看,龍袍是不能洗的。但是,龍袍不清洗,皇帝天天穿臭了怎麼辦?
首先,皇帝並不是經常穿著龍袍。比如清朝皇帝的服裝,分為:吉服、禮服、常服、行服、雨服和便服。而電視中常見的龍袍是吉服,是在特定場合所穿,相當於今天的禮服,出現的場合也是國家重大事件,比喻皇帝登基,國家祭祀等,活動結束就會換上日常穿著的常服、行服、便服等等,比較舒適。
其次,皇帝住在宮中,所到之處都被宮女和太監打掃的一塵不染,皇帝經常沐浴更衣,上朝或者參加大典也很少會把龍袍弄髒。換下來的龍袍通常會被存放在一個樟木盒子里,直到下次穿的時候取出。樟木盒子會去除味道,避免龍袍與外界接觸。等皇帝不想穿這件龍袍了,就直接封存,反正龍袍不止一件。
之前曾有這樣一條新聞:35000元的CHANEL上衣洗後掉色,買家打電話問客服。客服的回答很牛:不好意思,我們的產品從來不考慮洗滌。有錢人的衣服都這樣了,何況皇帝?總的來說,龍袍精細而脆弱,不容易弄髒,穿得次數少,大約算是一件撐門面的工藝品,不是用來「穿」的,而是用來「裝」的。
(參考資料:《天工開物》、《清史稿》)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豬肉那麼貴,歷史上豬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普及的呢?
說到豬肉,它是每個人都熟悉的一種食物,因為幾乎每天都會吃,或多或少的兩塊豬排或紅燒肉。 然而,小編首先要說的是,中國人吃豬肉的時間實際上並不長。尤其在大面積開始普及吃豬肉的時候。 歷史記載,在商周時期,全國大多數人都是素食主義者,不是因為,豬肉不好,大家不敢吃,也不是因為他們想要...
-
說到豬肉,它是每個人都熟悉的一種食物,因為幾乎每天都會吃,或多或少的兩塊豬排或紅燒肉。 然而,小編首先要說的是,中國人吃豬肉的時間實際上並不長。尤其在大面積開始普及吃豬肉的時候。 歷史記載,在商周時期,全國大多數人都是素食主義者,不是因為,豬肉不好,大家不敢吃,也不是因為他們想要...
-
咱還是要在前文頻頻提到的八王之亂說起,此時的西晉王朝政治一片混亂,社會經濟形勢嚴峻,政治勢力極大削弱,這也引起了匈奴、羯等外族入侵,北方也因此長期陷入分裂和割據中,皇族紛紛難逃。琅琊王司馬睿受東海王司馬越委託,以安東將軍都督的身份進駐建康(今南京)。也是在這個時候,美麗動人的虞孟...
-
500年前的明朝,出了一位聖人,那就是王陽明,他是文人,卻能夠領兵剿匪,平定戰亂,他是武將,卻能立院講學,是心學的集大成者。 這幾年,王陽明大師儼然成為了一個熱詞,他提出的諸多理論被今人奉為經典,記錄其言行的書籍《傳習錄》更是成為了暢銷書。 王陽明 雕塑 尤其是王陽明這4個字...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