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April 12, 2023
大道理我都懂,為何就是做不好?那是因為你沒有悟懂這4個字
500年前的明朝,出了一位聖人,那就是王陽明,他是文人,卻能夠領兵剿匪,平定戰亂,他是武將,卻能立院講學,是心學的集大成者。
這幾年,王陽明大師儼然成為了一個熱詞,他提出的諸多理論被今人奉為經典,記錄其言行的書籍《傳習錄》更是成為了暢銷書。
王陽明 雕塑
尤其是王陽明這4個字——「知行合一」,無數人都拿來標榜自身,然而「知行合一」到底是怎樣的內涵,搞得懂的人卻很少。
很多人以為「知行合一」,就是知道就要做得的意思,其實不然:
「知」在這裡是指「致良知」,即是與生俱來的道德判斷力和善念
「行」,是指發自內心的實踐,謹遵「良知」的指示而做出的行為
任何行為,倘若是謹遵內的善念,外界再複雜也會變得清晰明了。
「知」與「行」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,知而不行,就是不知。
我們的良知,都是會在第一時間做出判斷,在「知」的同時就要立馬做出行動,才算是「知行合一」
很簡單的道理:看到弱者需要幫助,就伸出援助之手;看到小偷,就要懂得去提醒周圍人;面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,不會有貪圖。
大道理我都懂,為何卻過不好這一生?
很多人表示,大道理我都懂,為何卻依然過不好?你說的我都知道,可是我還是這副模樣。
行是知之始,知是行之成
道理,你聽說了,只能說是你知道了,卻不能說你真正的懂了。
真正的懂得,即是讓該想法變成我們內心的良知的一部分,並且能夠付諸於實踐。
王陽明 先生
比如你讀了一篇文章,明白了早起早睡的道理,明白自律的好處,第二天卻依然我行我素,那就是不懂這個道理,你並沒有付諸於實踐,何來懂得一說?
知行合一:遵循內心的良知去行動,才能有所作為
其實,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能知道什麼是對,什麼是錯,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,反而會越來越迷茫,這是因為我們的本心被慾望遮蔽了。
韓寒的著作《後會無期》中提到「小孩才分對錯,大人只看利弊」
小孩子能夠分對錯,是因為內心是純澈的,明是非,知善惡;而大人,看利弊,往往是摻雜了世俗的看法,久而久之內心會越來越模糊。
人生只有清晰透徹的走好每每一步,才能保證人生的軌道不偏離,靠著一時的利弊去摸索,看似會有收穫,但是卻不會長久,總會有碰壁的時候。
知行合一,教導我們,謹遵內心的良知,用善念去判斷事物、去走好每一步
知行合一,更是教導我們,肯在事態上磨練,明白什麼是對的,就要去堅守,萬不可半途而廢。
一個人,倘若能夠悟懂王陽明這4個字,未來一定能夠越活越通透。
——編輯 芊苑
書法名家 星雲大師 手寫《知行合一》 高清複製
如果你喜歡這副《知行合一》裝飾畫,請點擊下方「了解更多」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豬肉那麼貴,歷史上豬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普及的呢?
說到豬肉,它是每個人都熟悉的一種食物,因為幾乎每天都會吃,或多或少的兩塊豬排或紅燒肉。 然而,小編首先要說的是,中國人吃豬肉的時間實際上並不長。尤其在大面積開始普及吃豬肉的時候。 歷史記載,在商周時期,全國大多數人都是素食主義者,不是因為,豬肉不好,大家不敢吃,也不是因為他們想要...
-
咱還是要在前文頻頻提到的八王之亂說起,此時的西晉王朝政治一片混亂,社會經濟形勢嚴峻,政治勢力極大削弱,這也引起了匈奴、羯等外族入侵,北方也因此長期陷入分裂和割據中,皇族紛紛難逃。琅琊王司馬睿受東海王司馬越委託,以安東將軍都督的身份進駐建康(今南京)。也是在這個時候,美麗動人的虞孟...
-
說到豬肉,它是每個人都熟悉的一種食物,因為幾乎每天都會吃,或多或少的兩塊豬排或紅燒肉。 然而,小編首先要說的是,中國人吃豬肉的時間實際上並不長。尤其在大面積開始普及吃豬肉的時候。 歷史記載,在商周時期,全國大多數人都是素食主義者,不是因為,豬肉不好,大家不敢吃,也不是因為他們想要...
-
500年前的明朝,出了一位聖人,那就是王陽明,他是文人,卻能夠領兵剿匪,平定戰亂,他是武將,卻能立院講學,是心學的集大成者。 這幾年,王陽明大師儼然成為了一個熱詞,他提出的諸多理論被今人奉為經典,記錄其言行的書籍《傳習錄》更是成為了暢銷書。 王陽明 雕塑 尤其是王陽明這4個字...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